一级分类:
怎么办?《办法》明确了受处分或处理党员干部所在单位及党组织负有处分或处理后的职务、职级、待遇调整等工作职责,按受党纪处分、政纪处分、组织处理,分别明确影响期或处分期、职务职级、工资调整、影响期或处分期内工作安排以及终止党代表资格等内容。《办法》规定,
2024-06-27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规定,试用期被公司辞退时,若劳动者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或有法律规定的过错行为,不享受赔偿或经济补偿。若是用人单位主动提出解除劳动合
2024-06-24
根据中国劳动合同法规定,单位在员工试用期内辞退员工需要支付相应的赔偿金,除非员工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试用期不满六个月的,公司决定辞退员工时,要补偿员工半
2024-06-23
首先,必须明确自己购买保险产品的目的。大部分人购买保险,是为了在一定时期内通过这个产品所具有的功能,来对抗生命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所以,在购买保险之前大家必须自问,自己究竟在哪些方面缺乏保障,是健康、财产、事业、家人生命还是养老?然后根据自己的具体
2024-06-23
可公司认为,加班是考察其能否服从安排的内容之一,作为试用期内的被考察对象自然不能索要加班工资。
2024-06-22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试用期两个月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的,形成事实劳动关系,形成劳动关系后没有自动离职的,劳动者离职的,要通知用人单位,并且要求用人单位支付双倍工资。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按
2024-06-22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十九条对试用期的规定:“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
2024-06-21
签了《劳动合同》后,不可以直接走人。在试用期内,员工需要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如果员工已经转正,需要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
2024-06-20
我国劳动合同法没有对劳动者试用期后的转正作出规定,但是对员工试用期作出了规定,企业与职工约定试用期不得超过规定,试用期结束后,能不能转正由企业与员工协商。劳动合同仅约定试用期的,试用期不成立,该期限为劳动合同期限。第二十一条在试用期中,除劳动者有本法
2024-06-19
另双方约定,丁某在试用期内的销售指标为8万元,如丁某在试用期内未完成该销售指标视为其不符合录用条件,单位有权解除其劳动合同。单位认为丁某虽然未完成销售指标,但综合表现尚可,故与丁某另行约定延长试用期一个月。至9月30日,丁某仍未完成8万元的销售指标,单位
2024-06-19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的规定,用人单位在试用期间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但需要符合以下情形之一:一是证明试用员工不符合录用条件;二是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三是严
2024-06-17
(一)与本单位订立较长期限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五)除用人单位维持或者提高劳动合同约定条件续订劳动合同,劳动者不同意续订的情形外,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条第一项规定终止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
2024-06-17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劳动者在试用期工作七天后离职的,用人单位不支付工资是不合法的,劳动者可以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或者申请劳动仲裁。
2024-06-16
1、口头协商解除后,员工离开公司,公司未办理离职交接手续、未签书面协议会带来什么后果?
2024-06-15
2002年6月,员工李某辞职时,原工作单位要求他支付培训费,否则不办理离职手续。根据《违反<劳动法>有关劳动合同规定的赔偿办法》第4条规定,员工提前解除劳动合同时,应根
2024-06-13
劳动者在试用期内如何递交辞职报告的问题。根据《中国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劳动者可以提前三天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选择书面或口头方式提出辞职报告。书面报告可以交给人事部门或通过快递邮寄给负责人或人事部门,而口头或信息方式需确保对方能够收到。
试用期与考核期的区别。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试用期是劳动合同中的考核期,双方可进行双向选择。而考核期并非法律明确概念,若其可解除劳动合同无需支付经济补偿,则实为试用期。试用期的考核方式可采用试卷考试和实战型考试相结合的方式,以评价劳动者的能力。
劳动法中经济补偿金的计算方法。包括工作年限的计算、经济补偿的计算标准、计算基数以及计算封顶等方面的内容。详细解释了劳动者在单位的工作年限、经济补偿的计算依据和原则、工资计算基数的确定以及针对高端劳动者的特殊规定。
员工离职后解除劳动关系的时间问题。员工需提前通知用人单位并书面递交辞职信。在离职后,员工必须办理工作交接,否则企业有权暂扣工资。虽然扣留档案和社保不符合劳动法规定,但企业可能会采取相应措施。因此,离职时应谨慎处理各项工作事宜以避免纠纷。